PQ用户体验分析
Published:
课堂作业
对象: PQ问答(以答题者/听众为主,兼顾演讲者/教师)
我们选择的 5 个切入点
- 第一印象(本能层)
- “Paper-cuts”(微小挫败)
- 效率与反馈(行为层)
- 防错设计(Fool-Proof)
- 同理心(Empathy)
1) 第一印象(本能层)
1. 问题是什么?
- 听众端 UI 过于“素”,层级/留白/对比度弱,缺少“专业感”。
- 没有深色模式,如果微信是深色模式,则调用小程序中的通知功能会很别扭。
2. 为何是问题?
- 本能层判断<1秒:低对比和弱层级会降低可信度与动机,增加后续的认知负荷。课堂场景里,这会直接影响参与度。
3. 团队为何会这样?
- 极简先行 + 迭代式开发常见取舍:优先功能闭环,UI 先“能用”再“好用/好看”。
4. 如何改进?
- 建立视觉系统:语义色(主色/辅助色/状态色)、统一卡片样式、信息层级(标题/正文/次要信息)、空态设计。
- 支持深色模式,并根据系统主题自动切换。
2) “Paper-cuts”(微小挫败)
1. 问题是什么?
- 会出现重复题目;同一场活动内或短期内遇到极相似题干/选项,打断节奏。
2. 为何是问题?
- 这是典型 Paper-cut:每次只刺一下,但频次一高就心累。它损伤沉浸与信任,用户会质疑题库质量/推荐机制。
3. 团队为何会这样?
- 题目生成与召回策略以“可用”为主,去重信号(题向量/知识点/关键词/来源)权重不够;历史答题记录未被充分利用。
4. 如何改进?
- 活动级去重:同一活动内题目召回时,优先排除相似度高的题目(基于语义指纹/知识点标签)。
3) 防错设计(Fool-Proof)
1. 问题是什么?
- 答案解析模棱两可,尤其教材外案例易引发争议;学生选了“道理上也说得通”的选项却被判错,缺少兜底。
2. 为何是问题?
- 课堂是“高密度注意力场”。模糊解析会伤害公信力,且把讨论时间耗在“题面歧义”,不是“知识澄清”。
3. 团队为何会这样?
- 题目来源复杂(生成/搬运/改写),一致性校验、来源标注与多答案判定机制不到位。
4. 如何改进?
发布前题目体检:
- 解析必须包含依据条款/教材页码/权威出处或“教学口径”;
- 支持等价答案与关键字评分(开放题);
- 若存在争议,提供“课堂版标准答案 + 可讨论点”双层解析。
教师端一键“改口径后全班回收重判”,并记录变更痕迹。
4) 同理心(Empathy)
1. 问题是什么?
- 听众端在手机端/课堂噪声环境下,需要“低干扰、高聚焦”的作答节奏;但当前页面对视距/单手操作/可达性考虑不足(点击目标不够大、重要信息不够突出)。
2. 为何是问题?
- 上课时注意力极易被分散。缺乏对真实场景的体察,会增加操作成本与错点率。
3. 团队为何会这样?
- 桌面端或大屏预览主导设计,移动端和课堂态的边界条件未被当作一等公民。
4. 如何改进?
- 移动端优先:48px+ 可点区域、拇指区布局;题干可折叠长文,一屏可作答;弱化非关键信息。
- 提供“课堂模式”:高对比、免打扰、横竖屏自适应、自动放大重点区域(题干→选项→解析)。
NPS(只看 UX):6 / 9
理由: 我们觉得 PQ 问答在功能完整性和核心体验上表现不错,但在细节打磨和用户体验优化方面还有提升空间。视觉设计和反馈机制的改进将显著提升用户满意度和使用效率。
如果我们是产品经理:本周就能推进的改进清单
- 听众端视觉系统初版(色彩、卡片样式、信息层级)
- 听众端深色模式支持
- 活动级题目去重机制
- 听众端提交反馈动效与撤销机制
在我们的软件项目中要吸取的教训
- 首屏即可信:视觉系统与信息层级不是“装饰”,是降低认知阻力的第一步;
- 同理心设计:理解用户的使用环境和情境,设计出贴合实际需求的界面和交互;
Leave a Comment